中心簡介
l成立緣起
在2015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1屆締約國大會 (COP21) 由法國提出的「千分之四倡議」(4 Per 1000 Initiative) 的背景之下,土壤健康及碳匯已成為國際顯學。有鑑於臺灣2050年淨零轉型的十二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中所規劃的自然碳匯,針對土壤、森林及海洋等自然環境中可吸儲之碳匯源作為三大路徑,輔以研發及科研技術提升增 (碳) 匯效能,以增加1,000萬公噸碳匯量為臺灣2040年目標。
為有利前揭目標的推動,以及因應社會發展及時事所需,農業部農糧署與國立中興大學共同成立「土壤碳匯研究暨推動中心」,由中興大學擔任土壤碳匯專業的智庫,致力於推動農業土壤碳匯的基礎奠定及科研技術發展,為國內短、中、長期農業部門土壤負碳技術貢獻策略,提供研究支援及專業教育推廣服務。
l中心願景
作為臺灣行政及研究單位針對農業部門淨零碳排及土壤碳匯的智庫及交流平台,成為促進負碳農耕技術及農業碳權申請的標竿。
l中心目標
本中心期許透過農業溫室氣體減排與土壤增匯的推展,循著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各面向,同時保護土地及人類。藉由對減緩氣候變遷與陸域生態保護的行動,進而增加對社會責任、永續生產模式,以及夥伴關係的強化。此外,土壤碳匯作為抵消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額外機會的一部分,這個以自然為解方的策略亦產生共同效益,針對再生農業與土壤健康可提供良好的作物生產環境與作物生產,達到消除飢餓與貧窮的永續發展目標。具體目標如下:
1. 強化行政單位、學研單位及產業之夥伴關係,以科研技術為基礎,提供良好政策及發展目標建議。
2. 加強社會對土壤健康概念之理解,促進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完整性,以及保育、維護及強化自然資源。
3. 促進土壤增匯、農業淨零及永續環境之目標,以達到糧食安全及減緩、調適氣候變遷之農業生產模式。
4. 提高個人、社會、生態系統韌性,改善與確保農業生產與農業環境與社會之公平與福祉。
l中心任務
為協助農業部農糧署達成農業部門2040年1,000萬公噸自然碳匯之目標,本中心將協助1. 完成農田土壤碳匯盤點、2. 開發土壤增匯技術、3. 建立土壤碳匯查驗機制、履行碳權交易、輔導農友符合增匯之農耕管理模式等三階段策略的執行。本中心將作為政府農業部門土壤碳匯專業研發及政策推廣的外部支援體系,並促進學研單位對土壤碳匯技術研發及政策擬定的進程,主要任務如下:
1. 協助訂定國內農業土壤碳匯發展短、中、長期發展目標。
2. 規劃加強土壤管理、建構負碳農法,以及開發生物資源等各面向土壤負碳發展策略。
3. 協助管理作業計畫執行進度及彙整研究成果。
4. 核算年度臺灣土壤碳匯量,並提出適合臺灣之農耕管理模式。
5. 作為農業碳權申請的示範並建立國內土壤碳權申請流程。
6. 建立負碳農耕模式誘因、提出獎勵制度及推廣應用。
7. 輔導農友符合增匯之農耕管理模式,以取得碳權。
8. 推動具負碳技術的農耕管理模式與強化農民、社區及社會福祉。
9. 協助農業部門淨零碳排之政策及研究新知推廣。
10. 增進社會對於農業淨零、農業生產系統及農業生態系服務功能的概念與認知。
l中心所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項目
主要
SDG 13 氣候行動—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SDG 15 陸域生態—保護、維護及促進領地生態系統永續使用,永續的管理森林,對抗沙漠化,終止及逆轉土地劣化,並遏止生物多樣性喪失
尤其是15.3對抗沙漠化,恢復惡化的土地與土壤,包括受到沙漠化、乾旱及洪水影響的地區,致力實現沒有土地破壞的世界。
次要
SDG 3 健康與福祉—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
SDG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確保永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
SDG 17 永續發展夥伴關係—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延伸
SDG 1 消除貧窮—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
SDG 2 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及促進永續農業
l中心主要服務
1. 計畫管考
2. 辦理論壇、研討會等推廣教育活動
3. 政策推廣、輿情回應
4. 研究成果彙整與新知共享
5. 設立具有碳匯效益的示範場域
l中心定位